今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我国成为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东方红,太阳升”的电子音乐在太空中奏响,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记忆丰碑和精神象征。
曾经参与“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的科研人员回忆,“当时我们搞‘东方红一号’是从零开始。打个比方,就是你想要吃馒头吧,馒头当然买不到,面粉也买不到,小麦也买不到,你得开荒、种麦子。”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不仅要干出来,更要干好,确保成功”……这是当时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真实写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和壮举。
“东方红一号”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5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取得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成就,也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
传承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经社君精心选取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一起感受中国航天勇攀高峰的50年!
奉上视频,一睹为快吧!
精选图片来喽,赶快收藏!
1960年2月,在上海市南汇区简易机场,研制人员正用自行车打气筒作为压力源,为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加注推进剂。2月19日T-7M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1960年4月17日,在上海市南汇区探空火箭发射架前,钱学森、王希季等海外归国专家与参加发射任务的科研人员合影。
1970年初,材料工艺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43所前身)科研人员,正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水陆庵古庙里进行型号设计。
1970年初,科研人员在陕西省凤县一间厕所改装的实验室中,研究姿态控制发动机。“厕所试验室”从1970年一直使用到1980年,测试过200多台次试验件,总起动次数达十万次。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期,航天科研人员通过肩担人抬,趟过河水,搬运固体发动机进山试验。
停放在总装车间的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长征一号火箭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椭圆轨道,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0年初,科研人员正在厂房内测试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卫星重173公斤,超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四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量总和。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形式、卫星调控系统,也均超过四国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研究所装配人员在装配“东方红乐音装置”。1965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重启,代号“651工程”。当年10月,召集一个全国性的方案论证会议,经过42天讨论,最终确定了“东方红一号”的基本方案,要求只有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
朝阳下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塔。李阳 摄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大家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东方红》乐曲。《新闻公报》发布消息后,人们争看《号外》,聆听《东方红》乐曲,上街游行庆祝。
1970年4月26日,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通过北京上空。
1986年2月1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用卫星的发射,标志我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开启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通信卫星的时代。
1992年,东方红三号热控星准备在KM4容器进行热平衡试验。
1996年,中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Y-2A在进行试验,1997年6月10日该星发射成功。经过近50年发展,中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8颗卫星在轨运行。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和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1999年9月18日,屠守锷、杨嘉墀、黄纬禄、任新民、王希季、孙家栋(从左至右)六位院士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在人民大会堂外合影留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凝练形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任新民院士,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屠守锷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黄纬禄院士,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梁守槃院士,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四位都曾在美国或英国留学,20世纪40、50年代毅然决定返回祖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航天四老”。
2003年5月15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在火箭总装现场对发动机进行调试。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二个里程碑。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载人航天工程。目前,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11艘神舟飞船,将11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05年,神舟系列飞船任务返回舱正在进行落水试验,为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收集相关技术数据,并对其改进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张长宇 摄
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担任飞船指令长的翟志刚正在进行出舱活动。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并成功获取清晰光学成像,最近相对距离达3.2公里,实现了国际首次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嫦娥二号卫星2010年发射后,先后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小行星等多任务多目标进行探测,获得当时世界分辨率最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日地L2点进行科学探测等,获取了大量工程和科学成果。嫦娥二号卫星 摄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成功实现互相拍照,玉兔号月球车图像惊艳亮相,五星红旗分外夺目,中国国旗首次在地外天体“留影”。探月工程二期取得圆满成功。
2014年11月10日,中国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携带的相机在距离地球54万公里、距离月球92万公里处拍摄的清晰地月合影图像。
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拍摄下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背留下第一道痕迹。2019年 1月3日晚间,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背表面。着陆器拍摄的玉兔二号影像图由“鹊桥”中继星传回地面。
2019年3月1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把中星6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00次发射。王旭 摄
2019年11月14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正在试验场进行悬停避障试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4年启动研制,2016年正式批复立项,计划2020年择机实施,目标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及巡视,对火星展开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万珂 摄
使用东方红五号平台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正在进行测试。东方红五号是我国新一代超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采用大量新技术和新产品。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从塔架起飞。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载人航天新闻宣传中心、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中国航天报等联合主办的“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航天图片展”
(人民日报)
编辑:王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