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60多万颗螺丝零失误
参建港珠澳大桥的5年里,管延安和工友先后完成了33节巨型沉管和6000吨最终接头的舾装任务,做到了手中拧过的60多万颗螺丝零失误,为世界首条“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设,创造了中国工匠独有的技艺技法。
而他带领的徒弟们知道,从第一颗螺丝到最后一颗螺丝,都是他带领团队成员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一颗一颗拧紧的。在每一件设备、每一颗螺丝安装后,管延安都坚持做到反复检查才放心。
在工作上,他的较真是出了名的。以蝶阀安装为例,安装前检查蝶阀和各个零部件三遍。安装后,再检查三遍,最后还要调试检验。在指导新人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再检查一遍”,强调最多的是“反复检查”。
在长期的工作中,管延安养成了一个习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记录,将每个细节详细记录在施工日志本上,遇到任何情况都会“记录在案”,里面不但有文字还有自创的“图解”。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他同样制作了“图解档案”,其中的几本,还被收录进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博物馆。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曾这样评价管延安:“凡他经手的每个螺钉紧固、设施测试都安全可靠,这种作风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的高品质。”
早在2015年五一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之《深海钳工》,就专题介绍了管延安的先进事迹。自从节目播出后,他就被同事们尊称为“大国工匠”。
作为中交集团一线职工中涌现出来的“大国工匠”,管延安还多次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的接见。
不忘初心:带领团队研究技术创新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管延安回到了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专门成立了“大国工匠管延安创新工作室”,他作为领衔人,与工作室成员一同从事沉管、船舶研究。他们都是港珠澳大桥的参建者,将结合积累的经验,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业务技能提升,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为国建桥”的实践中。
“津平1”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外海抛石整平船,对四条90米高的桩腿进行润滑保养,一直是操作工人解决不了的难题。管延安带领工友们和技术人员攻关研讨,提出了自主研发润滑加油装置的思路,在船上攻关一个多月,成功研制出了“桩腿齿轮喷淋加油润滑装置”。这是一项涵盖了设备制造、技术创新和船机改造等不同业务的创新成果,总制造成本不到3万元,比最初引进德国进口设备的方案,节省资金240多万元。
尽管已经是公司的总技师,但管延安仍然忙碌在生产一线。二十多年的钳工生涯,他已把这当成了事业,并乐此不疲。“宝剑锋自磨砺出”,他觉得只有扎根于一线,不断精益求精,技艺才能臻于至善。
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经历,也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仍保持着勤于学习的劲头。在他工作的地方,厚厚的技术书籍摆了高高一大摞。工作闲暇之余,他还经常拿出自己攒下的工作日志,仔细琢磨研究,将其中的技术要领和心得,传授给年轻的工友。
管延安说,目前公司还承接有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他将随时听从派遣,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坚守并传承工匠精神,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名片擦亮。(中工网)
编辑:王可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