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咨询_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明写下的《如梦令·元旦》,描绘了三明革命战争年代如火如荼的斗争场景。革命老区三明地处福建西部和西北部,全市总人口近289万人。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三明,经过深入调研后,富有远见卓识地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来,三明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着力做好“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四篇文章,努力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之路。

着力机制活,以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曾经是困扰三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12年以来,针对这个民生难题,三明持续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8年来减少药品耗材支出95.7亿元,全市人均医疗费用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破解医改这一难题探索一条新路。“2020年医疗总费用19.3万元,经医保基金报销后需支出1.2万元,加上第三道精准补助,个人最终实际支出仅9408元、自付4.9%。”贫困户邓某的医疗账单,是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三明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做到发展与改革相互促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三明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改革全过程,用群众的获得感评判改革成效。为了让群众享受优质、均衡、公平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推出了以“总校制”、协同培养、教师编制周转池(全市统筹、保障急需、动态流转、用后返还)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为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促进小康“夹心层”群体增收等重点民生问题,抓住列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机遇,推出了“348”精准扶贫模式(“3”为三步工作法,“4”为四因四缺致贫原因分类法,“8”为八种帮扶模式),建立了农村相对困难家庭“239”帮扶(“2”为两类困难家庭认定,“3”为三步识别程序,“9”为九种帮扶措施)等机制,找到了一条扶贫到村到户到人的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从来都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三明的改革也是一个直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20世纪90年代,为破解“产权不清、管理缺位、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探索推进产权明晰、确权发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林木要素,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出现的林地经营权难分置、“碎片化”林权难流转、森林资源难变现等问题,把创新普惠金融作为切入点,推进林票、福林贷等改革,累计发放贷款超140亿元、占全国1/10,成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化为生动实践。

三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污染产业大刀阔斧整顿,倒逼企业真正增加环保投入、加快转型发展。如今经过改造、转型后的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厂区降尘量与全市降尘最少区域接近,被评为3A级旅游风景区。图为提升改造后的三钢焦化厂二炼焦车间外景。 郑玉林/摄

持之以恒抓改革。20多年来,三明市历届党委、政府传承改革精神,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出了一批改革举措。比如,推进融媒体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媒体机构整合;推进国企改革,理顺开发区体制,将28家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三大集团,资产总额突破1100亿元;打造“e三明”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群众随手拍,干部赶紧办,注册用户突破121万;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探索了“168”农村党建工作机制(“1”为建立一套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组织目标管理和个人设岗定责机制,“6”为实行六步工作法,“8”为发挥村级组织和各支队伍八个方面作用)、“跨村联建”等做法,形成了系统常态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机制,真正让“干好干坏大不同”。改革为三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1996年至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72.62亿元增至2601.56亿元,年均增长10.9%;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由13.79亿元增至168.41亿元,年均增长11.5%。

着力机制活,以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三明是福建省的重工业基地,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围绕打造“工业基地·活力新城”品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锻长板、补短板,培育壮大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奋力建设“产业优”的新三明。

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闽江的源头之一,福建的米袋子、菜篮子,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三明牢记习近平同志“做好山水田文章”的嘱托,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为农业塑牌赋值,打造了建宁莲子、河龙贡米、泰宁有机鱼等品牌,一县一业,形成规模特色。全市“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达393个,2019年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产值1550亿元,增长10.7%。以生态产业化创新发展为突破口,顺应新消费需求,做好“绿色+”文章,整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瞄准大都市消费需求,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市建设。2019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总收入750亿元、接待游客3917万人次,在资源转化中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泰宁县发展全域文旅康养产业,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全县1/5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吃上了“生态饭”。

泰宁县大金湖是福建省大型水库之一,当地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渔业,大金湖有机鱼深受消费者欢迎。图为大金湖有机鱼丰收场景。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志鸿/摄

强化创新驱动。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三明着力以创新激发发展动能,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巩固老工业基地,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突出结构提升,持续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机器换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实现由过去主要生产普通铸铁块、螺纹钢等初级产品,向精密铸件、高铁配套轻合金、汽车及零部件等高端产品跃升,2019年实现产值1263.54亿元,增长8.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抓好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了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小龙头”,初步形成氟新材料“产业树”,成为东南地区石墨和石墨烯产业核心区。2019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79.49亿元、增长17.7%,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产业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三明坚持定制服务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紧盯龙头企业需求,常态化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行动,在项目服务、财税奖励、子女入学、人才住房等方面加大力度,尽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优惠与贡献对等,聚焦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工业主导产业,量身定做“一业一策”15条,与155家龙头企业签订“一企一策”,基本覆盖全市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了企业增资扩规,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着力百姓富,加快老区脱贫奔小康

20世纪90年代起,三明不少群众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以“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模式,满足普通大众餐饮需求,被誉为“国民美食”。1999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沙县调研座谈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明牢记嘱托,把沙县小吃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培育打造,努力顺应城市发展和业态变化,推动传统“夫妻店”向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提升,改造后的门店收入平均提升50%以上。目前,沙县小吃全国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500多亿元,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

发展造富于农、造福于民的增收产业。除了声名远扬的沙县小吃,三明的茶产业同样也“富了一方百姓”。坚持“生态、绿色、有机”理念,推动“茶叶+旅游”、“茶叶+文创”融合发展,打造了大田美人茶、沙县红边茶等特色品牌,全市茶产业年产值近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超3亿元,把一片片茶叶变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叶”。生态水果产业注重优品种、建基地、打品牌,黄花梨、金柑、蜜桔等名特优农产品享誉省内外,全市果树面积75万亩、产值51亿元,均居福建省前列。

20多年来,三明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抓,推动沙县小吃做大做强,走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之路。如今,沙县小吃不仅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还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图为转型升级后的沙县小吃连锁加盟店,环境整洁,品种丰富。 曾勇/摄

真扶贫、扶真贫,确保老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三明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全市3.7万人参加红军,1.12万人踏上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1999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三明调研时指出,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不要忘记“五老”和这些革命老干部(“五老”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乡干部)。三明干部群众弘扬“滴水穿石”精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构建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啃硬骨头,打歼灭战”,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目前,全市“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943户54569人已全部脱贫,3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老区旧貌换新颜。3483户11190人通过造福工程搬出大山、融入城镇,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均达100%,农家书屋、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三明由过去的“路隘林深苔滑”变成“路宽林茂粮丰”。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三明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抓手,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意在三明”,享誉全国。近年来,三明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以二次创业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努力让老百姓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生活。出台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制度化、常态化;推行市民文明积分制,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和文明实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开展红色三明故事宣讲,累计组织2500余场,受众达20多万人次,用革命老区的巨大精神力量激励红色担当,培育时代新人;突出文化惠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明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等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批示保护的万寿岩遗址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落实习近平同志嘱托的具体体现。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应急工程方式建设20个教育补短板项目,新增学位近1.7万个,一批老旧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沟不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成一批老人儿童游乐休闲设施,提升城市温度。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702元,增长9.6%,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2424元增长到18312元,年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6041元增长到37942元,年均增长8.2%。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着力生态美,画好山区“山水画”

三明是一座绿色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近80%,森林蓄积量超过1.82亿立方米,森林负氧离子浓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人均预期寿命79.82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2岁。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流域断面水质、地表水环境质量等6项指标居福建省第一,“林深水美人长寿”成为三明最亮丽的名片。

坚持不懈抓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了许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故事,至今仍为三明干部群众传颂。绿色既是三明的底色也是发展的优势,20多年来,三明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以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经济发展,做实“绿色三明”文章,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打出一套组合拳。坚持“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围绕“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文章”,打好生态保护“加减乘除”组合拳。“加法”,就是坚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文旅康养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减法”,就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关闭了三明农药厂、三明化工厂,退城入园了三明重型机械厂、三明纺织厂,改造升级了钢铁企业,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从原来的重污染城市变成了生态优良城市。“乘法”,就是通过林业金融改革、绿色金融改革等方式,打通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除法”,就是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针对生态领域“九龙治水”难题,实行“河长制”,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全力解决河湖管理“老大难”问题;针对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等问题,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改革,提升企业减排治污内生动力。

推进山水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明努力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城山体,不搞大开发,实施融山、融水、融城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探索建立“县统筹、乡统管,地统筹、事统管”农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问题,形成了泰宁上青乡、将乐万安镇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深切感到,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传承老区“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始终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一以贯之的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抓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的新动能;必须始终把发挥比较优势作为重要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推动比较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始终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重要工作方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各方面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当前,三明广大干部群众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新三明建设新篇章。(中共三明市委 )

宝鸡新闻网最新原创作品:

2021年宝鸡使用说明书

编辑:王可

,,

  • 文明宝鸡我的家丨向交通违法说不! 学校发倡议共做文明交通践行者

    1月18日早上,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曝光了市区行政大道与光明西路十字路口一小时内的交通违法行为。此举引起了附近三迪小学的高度重视,学校不仅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更是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师生、家长做文明交通的引领者、践行者。[详细]

  • 宝鸡市储备冬春蔬菜4310.09吨保障春节供应

    目前,宝鸡市组织承储企业储备冬春蔬菜4310.09吨,保障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详细]

  • 宝鸡新一轮限行开始,明日(1月18日)限行尾号1和6

    小编从宝鸡交警了解到,为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橙色预警工作,宝鸡从明日开始实行机动车限行,明日限行尾号1和6,详细限行情况如下。[详细]

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