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工业的动能澎湃而来。
1月9日,宝鸡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发布暨重点项目签约大会在西安举行。宝鸡市科学分析形势、夯实部署工作,把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在原有工业发展政策措施进行整合延续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宝鸡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政策体系,切实筑牢工业增长“基本盘”,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2022年以来,宝鸡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市“15513”工程,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狠抓产业链提升、优质企业主体培育、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当好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022年,宝鸡市跻身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百强市、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市,宝鸡正奏响奋力推进制造业强市战略的最强音。
强化特色企业培育 形成百花齐放态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企业强则产业强。
300ft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
300ft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
一直以来,宝鸡市坚持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制定实施《宝鸡市制造业标杆企业培育方案》,对龙头企业实行分类施策、一企一策,巩固提升驻宝中央及省上大企业技术优势,发挥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灵活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第二梯队”。全年实施省级新产品开发项目163个,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11个,支持企业在行业及行业细分领域打造新优势。
陕西长青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区全貌
陕西长青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区全貌
陕西长青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区全貌
强化特色企业培育,擦亮“专精特新”品牌。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户,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26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09户,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1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位居西北城市第二位。其中长岭电子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2022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宝钛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成为有色金属行业首个获奖企业。
吉利汽车无人车间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把增量项目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常态化保持与企业沟通交流。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比亚迪公司前期规划的整车线束零部件单体项目扩大为总投资50亿元、一期投资3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项目签约落户于宝鸡市。此外,还积极与隆基股份、正威集团等知名500强企业保持常态化交流,力争在重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为做强工业增量积极创造条件。
一家家企业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形成了百花齐放态势,共同助推宝鸡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工业振翅高飞
宝鸡市立足企业转型升级,紧紧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激发现代产业体系活力。
5000米全拖挂沙漠快速移运钻机
科技驱动、数智赋能,依靠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宝鸡市制订了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工作提升方案,与西咸新区共建了全省首个秦创原飞地孵化器,宝钛集团等15户企业入驻秦创原总窗口。大力推动创新主体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户(累计347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4户,分别同比增长24%、26%。
宝鸡是老工业城市,面对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压力,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出台《宝鸡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宝鸡市5G产业发展规划》《宝鸡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分年度组织推进,宝鸡市建立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合会、市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中心、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训基地推进机制;实施示范企业创建、龙头企业自建平台、中小企业上云、工业APP推广“四大行动”。此外,宝鸡市谋划了概算投资170亿元的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5个,协调推进宝鸡数字经济产业园、智算中心项目完成立项,目前正积极申报专项债;移动、电信、广电网络公司3个通信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顺利。
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4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8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85户,宝鸡石油机械、宝鸡兴宇腾测控两户企业被工信部评为全国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和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成为全省仅有的两户入选企业,政府及企业平台上云企业总数突破1.2万户,助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迈出坚实步伐。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绿色智造”样板
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推动制造业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主线。
为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及工业企业 “退城入园”步伐,宝鸡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提标改造和过剩产能置换,提升水泥生产企业协同处置固废能力,加快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
制造业是宝鸡的传统产业,如今这一传统产业已升级成为以绿色智能化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在此方面,宝鸡市瞄准制造业各环节短板,实施百户企业节能监察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工业企业煤改气,铸造行业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提高资源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动零排放。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宝钛集团主持制定的《海绵钛和钛锭单位产品能耗消耗限额》荣获“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为钛产业节能降耗等提供标准支撑;汉德车桥、宝光股份全力打造“零碳”工厂。
(资料图)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升级,努力建设全市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关系到宝鸡未来经济发展。为此,宝鸡市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工业节能减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运行能效。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绿色生产管理体系,努力建成一批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
壮大制造业集群 撑起工业经济“顶梁柱”
以改革破题,以创新破局,将高质量发展的“隐形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的“显性优势”,一幅新的宝鸡画卷已经铺开,一个新的发展样板正在重塑。
据了解,比亚迪零部件、淮海汽车100万辆钠电项目落户宝鸡,通家汽车重组加快推进, 数控机床产业园即将动工建设……一项项可喜的成果,印证着宝鸡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足迹。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构建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2022年以来,宝鸡市落实“群长制+链长制”,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集群群长,市级领导担任13条市级重点产业链链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副链长,成立产业链提升工作专班,“群长+链长”制得到全面落实。
截至目前,宝鸡市实施产业链提升项目167个,省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23个,谋划实施航天动力产业基地、数控机床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及传感器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加快产业聚集。重点打造数控机床、石油装备、轨道交通、航空电子、传感器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宝鸡钛谷集团成功组建并运营良好,钛产业中小企业集群跻身国家级产业集群,钛产业跻身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亚洲最大的石油钢管生产线
(资料图)
1月9日,宝鸡市人民政府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西凤酒10万吨基酒生产项目等十大重点工业项目集中签订服务保障协议;相关县区与香港圣元集团、杭州汉基建材公司、广西永祥新能源车辆等企业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总投资金额达210.6亿元,涉及钛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优势装备制造、食品工业、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此次签约加快提升了产业聚集度和影响力,为宝鸡市坚定不移做强工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建设全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培育机制持续完善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系列支持举措的持续发力。
宝鸡市抢抓发展机遇,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好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聚焦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企业最关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调研、精准把脉,出台了坚定不移做强工业行动方案,制定了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企业培育、品牌建设、金融支持5个方面扶持政策和13条重点产业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文件体系,同时明确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政策兑现和重点事项支持。
陕汽重卡装配
宝鸡市“1+5+N”系列政策中,“1”即《宝鸡市坚定不移做强工业行动方案》;“5”即《宝鸡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企业培育、品牌建设、金融支持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N”即全市13个重点产业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资料图)
“1+5+N”系列政策注重整体设计、协同互动,聚焦宝鸡市制造业发展堵点难点、短板弱项,紧扣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经济持续恢复的良好态势,理清制造业发展思路及重点举措,突出系统集成,政策含金量高,资金支持力度大,为宝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资料图)
扬帆破浪正当时,策马扬鞭踏新程。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宝鸡市正以昂扬姿态和饱满活力,不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把坚定不移做强工业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工业强市“15513”工程,突出企业、项目两大抓手,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突破、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发力点,实施技改扩能、产业链提升、创新驱动、数字化赋能、梯队企业培育、联企帮扶六大行动,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1+5+N”政策体系,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奋力书写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陕西日报)
原标题:宝鸡 争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宝鸡市出台“1+5+N”系列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邱融融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