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内部_没想到,关于头发,历史上竟有这么多保密故事……

仿佛一夜之间,“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成了全网最新的“洗脑神句”。

这段诞生于某网络综艺节目的歌词由于选手蹩脚的唱功和接地气的语言受到网友关注,火速登上微博热搜。

某些品牌也借此开启自我调侃模式

很快,“脑洞大开”的网友们除了“玩梗”,还开始层出不穷的二次发挥:分析“早春时节穿什么淡黄长裙好看”,讨论“如何养护一头蓬松秀发”等,创作热情持续升温。

某科技博主发文论证如何利用“蓬松的头发”防晒

说起头发,古今中外,它还曾在秘密信息传递工作中大显过身手呢!

老贵族头皮刺密筹起义

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用头发打保密主意的,是古希腊人。

在约公元前500年的波希战争期间,波斯帝国占领了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地区,但一直遭到当地民众的反抗。有位身在王都的希腊贵族希斯提亚埃乌斯瞅准了形势,决定联系自己在米利都执政的女婿阿里斯塔格拉斯秘密起兵。当时,王都守卫森严,这位老贵族为了保密,想出了一招:他把家中最靠谱且不识字的奴隶找来,先是剃光奴隶的头发,用刺青在头皮上写下:让伊奥尼亚起义!然后,又严令奴隶待在家中,不许外出。

一段时间后,奴隶的头发长出来,把刺青盖得严严实实。老贵族这才交待奴隶去见女婿。奴隶一顿奔波,到了米利都见到“收件人”,他按照吩咐说:“请把我的头发剃掉,头上有字!”女婿这才收到了岳父的“密信”。此后,女婿起兵,即为伊奥尼亚起义。

后来,这个故事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入传世名著《历史》,从此被人们视为西方隐写术的最早记录。

穆顺发髻藏密谋反曹

在中国古代,头发被赋予了深重的内涵意义。《孝经》有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古人皆自小蓄发,成年后束起发髻。《三国演义》里,就讲了一起发髻藏密的故事。

当时的中国群雄四起,动乱不止。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日盛,使得正统皇上汉献帝名存实亡。不堪屈辱的汉献帝与伏皇后密谋,决定让心腹宦官穆顺传诏命于国丈伏完,召集力量反曹。

为避免泄密,穆顺将密诏藏在头顶发髻中,悄然出宫。见到国丈伏完后,穆顺向伏完传达了汉献帝的旨意,伏完又写了一封密书,穆顺依旧将密书藏于发髻,告辞还宫。

穆顺将密书藏于发髻

穆顺行事虽然小心谨慎,然而此时的皇宫经历过汉献帝衣带诏泄密事件,早已遍布曹操眼线,还没等穆顺回到皇宫,就被曹操带人拦住。

一开始,曹操一行检查完穆顺的衣帽后并无所获,正准备放行。但穆顺双手倒扣戴帽的动作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又着人搜查他的头发,这才发现密书。汉献帝光复汉室的希望,就这样再一次落空。

周恩来发型掩护避特务

前面的保密故事,头发作为“外包装”,是对“涉密载体”的伪装,这种形式在近现代自然不可能重现。不过,到我党机要保密事业奠基人周恩来的妙手之中,头发又曾有另一番“作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恩来在上海领导我党地下工作时,斗争环境极其严酷。当时,周恩来基本上一月更换一次住处,但因他是特务抓捕的头号“要犯”,行踪难免被侦知 。为了躲避敌人,周恩来只好经常变换自己的形象,在头发和胡子上下功夫:一会儿是发长须浓的“美髯公”,一会儿是白白净净的书生,有时扮作发型考究的富商阔佬,还有时干脆充当蓬头垢面的车夫。事实证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巧,在周恩来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均发挥了奇效。

五四运动时期的周恩来(左)、红军时期的周恩来(右)

据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统创办人陈立夫回忆,顾顺章被捕叛变后交代了周恩来的详细信息。如获至宝的特务们立即调集人马,直扑周恩来住处。然而,当特务们闯进民宅,涌入屋里,只见烧毁的东西还在冒烟,可却怎么也找不到周恩来。一无所获的特务这时才想起在民宅前曾遇一位高个旗袍女子,似有嫌疑。于是又开始在周边搜查,结果只在附近的垃圾桶里找到一双高跟鞋、一件旗袍和一头乌亮的假发,而周恩来本人早已融入人海,不见踪影。

16岁的周恩来(左二)曾男扮女装在南开中学话剧《仇大娘》中饰演女主角范慧娘。同期,他饰演的女性角色还有孙慧娟(《一元钱》)、烧香妇(《恩怨缘》)、高桂英(《千金全德》)、华娥(《华娥传》)等。(学习强国 保密观)

编辑:汪妍

共有 0 条评论

Top